其他

罗纳尔迪尼奥知道怎么踢球吗?

2016-10-13 【原创】楼巍 实验哲学
图片源于《吉他手》,讲述一个对吉他knowing-that 的职场青年,找回对吉他的记忆,也改变了生活。

问题来啦

先来看看下面的问卷:
  1    
   巴西的足球运动员罗纳尔迪尼奥有着很好的足球技术,他经常可以在离球门20米开外的地方把球准确地踢到门框的上门梁上。有球迷问他:“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?”他说:“只是多练习而已。”
Q:罗纳尔迪尼奥知道如何把球踢到门梁上吗?     A. 知道         B. 不知道
 2


花样滑冰选手李小红学会了一种叫做Salchow(后内结环旋转跳)的高难度动作,尽管不太熟练,但是她做10次这样的动作,能够成功7到8次。别人很羡慕她能完成这么难的动作,问她是怎么做到的,她说:“要完成这个动作,就要用左脚穿的冰鞋后内刃起跳,在空中旋转三周后,用右脚穿的冰鞋的后外刃落地。”并且补充道:“滑冰教科书上就是这样写的,你去看看就知道了。不过我还摸索出了一个窍门,就是在落地的时候把重心放在身体的左边,这样更容易成功!”


Q:李小红知道如何做Salchow这个高难度动作吗?     A. 知道        B. 不知道
 3

一位汽车爱好者十分痴迷与车有关的所有知识,他能够将所有的有关驾驶、保养、制造汽车的细节倒背如流。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开过一次车。
Q:这个人知道如何开车吗?       A. 知道     B. 不知道

与坐在“手扶椅”(armchair)上沉思的传统哲学不同,近些年在国外方兴未艾的“实验哲学”(Experimental Philosophy)跳出了纯粹思辨、概念分析、思想交锋等传统方法,并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哲学。实验哲学家们向社会科学家学习,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,诸如调查问卷、随机采访等,试图为哲学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另一种路径。
一般说来,实验哲学先要设计一些问卷,问卷中是一些包含哲学问题的小场景,然后再去调查人们(通常是和哲学无关的人)对这些小场景的直觉回应。
哲普小餐

开头问卷中包含的,是关于knowing-howknowing-that的哲学问题,前者被译成“能力知识”或“会知”,后者被译成“命题知识”或“所知”。
最早做这一区分的是英国哲学家赖尔(Gilbert Ryle)。赖尔主张,人有一些可以展现聪明才智的能力和技能,比如下棋、开车等(他称之为“能力知识”);也有教人如何下棋、开车的“命题知识”,比如教材、动作要诀之类。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项技能,那么在执行这些行为时就无需命题知识的介入,有能力知识就可以了。比如,没有掌握开车能力的新手在驾驶时需要时时想着驾驶的动作要诀(即,命题知识),而已经掌握了这种能力老司机就不需要了(他有了能力知识)。这两种知识是有区别的。

当然,这一区别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认可。比如,耶鲁的哲学家斯坦利(Jason Stanley)和牛津的哲学家威廉姆森(Timothy Williamson)认为“能力知识只是命题知识的一种”。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所谓的“能力知识”根本就只是一种“技能或技巧”,其实并不属于“知识”——老司机的能力只可意会,不能言传。


这就产生了两个哲学上的分歧:
第一,“能力知识”能否被称作“知识”?换言之,一个只有能力而没有“命题知识”的人能被说成是“知道”某事吗?哲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直觉。

第二,如果能力知识是命题知识的一种,那么是否有了全部的命题知识的人就随之掌握了相应的能力呢?哲学家们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。

写在最后
前面的问卷所考察的正是这两个哲学问题。问卷中的第一、二个场景蕴含的是第一个哲学问题,而第三场景蕴含的是第二个哲学问题。传统的“手扶椅”哲学依赖于哲学家自己的直觉,而实验哲学则从手扶椅站起来,将问题带到普罗大众中,希望从大众的直觉看法中收获新的洞见。


各位亲们,你们是如何回答的呢?你的回答就代表了你对这些哲学分歧的判断……


实验哲学让哲学贴近生活用实验丰富思想WeChat ID:Ex-Phi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